马克思主义学院: 着力关怀创新 推进铸魂育人
日期:2021-05-19 21:46:50  打印本文

一、服务人才培养,铸魂育人有强推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深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宣传部、教育部有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服务学校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积极开展具有女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女性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我们着力铸魂育人模式创新,以关怀育人,育关怀之人,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三观”、良好“三德”、“四自”精神,“五会”能力,做到“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女性。
二、重点把好三关,教师队伍有大发展
    1.把好入口关,努力建设“强师”
    拓展渠道选聘教师队伍。近5年引进博士5人;特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外聘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4人。马院25名教职工现均计入专任教师队伍,师生比为1:370;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3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4%;博士6,硕士13人,硕士、博士学位比例为76%。
    2.把好管理关,着力形塑“德师”
    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制定实施了《湖南女子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思政课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办法、教职工工作纪律实施细则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及保障与管理,建立了准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强调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并逐渐推动落实,思政课教师“德师”形象基本得以确立。李颖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2名老师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
    3.把好培养关,全力打造“名师”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青年导师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近五年,每年选送5名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进修,全体教师每人参加省级培训研修2次以上,校级全员集中培训3次以上,线上优质平台学习5次以上,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重视以赛促教,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培养了一些教学骨干和名师。近5年,李颖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竞赛一等奖、易永平、李颖、曾海燕、李会军等18人次分别获得省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易永平、李颖、刘真金等13人次获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湖南省优秀教师、思政课名师、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
三、 着力关怀创新,教学建设有好成效
    1.四位一体建课程,打造“五度”金课
    坚持理论研究、内容创新、方法改革与质量工程四位一体推进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有高度、亮度、精度、深度和温度的金课。近五年,立项2个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示范项目和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7个省级教改课题、思政专项课题,认定2门省级一流线上课程、3门一流线下课程、1门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2门微课资源课程。  
    2.着力创新抓教改,形成了教学特色,增强了教学实效
    我们针对女性思想道德形成机制的特殊性,从女性主义的情感关爱出发,建构和实施了以关怀育人、育关怀之人的关怀教学模式,创设具体道德情景和对话场域,运用探索对话法、场景体验法、沉浸感悟法、混合互动法等关怀方法,坚持关怀取向与问题导向、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守正与创新、理论研习与实践体悟相结合,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隐课堂相结合,开展“专题化、信息化、项目化、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关怀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想熏陶和灵魂洗礼,增强了课程亲和力。开展项目化关怀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听、查、看、走、讲、写、行”七位一体的关怀项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创新创造的平台,学生通过“动脑、动情、动心、动口、动手”关怀活动,感悟和认同理论,收获能力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参加率为100%。
    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湖南卫视、红网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校思政课关怀育人模式、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和“战疫关怀课堂”教学特色进行了宣传报道。
    近5年,10部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果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优胜奖5项;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3次。
四、强化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有新突破
    1.以高效服务促任务落实
    (1)广动员。及时传达学校及上级科研信息,大力倡导和督促老师积极开展科研。(2)重指导。每年聘请5位以上校外专家做课题申报指导或学术讲座,召开专题研讨会,提高教师科研能力。(3)保重点。重点督促博士等骨干老师,有组织地分配相应任务,以确保一些重要科研活动和项目有人成功申报和顺利完成。
    2.以学术研修促教师提升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鼓励和支持老师参加学校及省级以上研究单位组织的学术研修活动,全面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每年分别组织了20人次以上参加全国和省内学术研讨活动;利用全国思政课教师周末大讲堂平台组织线上集体研修12次,邀请校外专家5人次以上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
    3.以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促特色成果
    (1)建研究平台。健全女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工作机制,凝练学科方向、汇聚研究力量;充分发挥新建的天心区理论研究基地和湖南永雄资产集团等德育基地平台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2)创学科团队。2018年组建文化传承与女性发展研究团队,助推我校社会学学科成功获批了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7和2019年分别获批了校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3)出特色成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创造条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如现代女德培育、思政课关怀教学模式等女性思政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0”的突破。近5年,马院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部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6项,横向项目3项,发表教研科研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2部,获省教研科研成果奖励2项。
五、加强党建引领,思政工作有新起色
    1.坚持党建主业,切实履行党建工作职责
    党总支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作为自己的主业,切实履行好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
    2.完善各项制度,推进支部“五化”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支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推进支部“五化”建设,马院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创建省级党建样板党支部打下基础。
    3.聚焦主题主线,打造党建工作亮点
    着力抓好支部品牌特色建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把主题党日活动搬到德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上,先后被中国妇女报、人民网、红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党支部“精品党课”获校一等奖2项,主题党日活动优秀案例获校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易永平被评为省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已公示)。
    近五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思政课教学条件、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改革力度、教研科研交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思政课条件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落实“六个要求”,优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效学科支撑。
(审核人:付红梅)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