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教务处)本课程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在知识层面,系统构建语言学核心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体系及其与社会文化、认知心理的交叉关联;在能力层面,着力培养语言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与社会服务实践提升语言应用创新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素养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塑造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一、主要做法
在理论层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金课课程群建设强化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层面,构建“学生中心、三轮驱动、产出导向”教学体系,通过“成果检测-持续改进-教学提升”循环机制及教育数据的过程性评价,破解课程目标模糊问题。同时实现校企“六共”融合机制,整合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等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师生项目与社会服务能力,支撑学生实践创新培养。
构建以“语言+X”思政模式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元语境,形成“学生中心、三轮驱动、产出导向”教学路径。建成涵盖线上网站、微信公众号、有声读物及校企专栏的数字化资源库,出版教材3部,组建高水平金课团队,学生选课率达95%,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支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二、经验成效
1.学生综合能力与成果显著提升
近5年来,学生每年参加的语言类学科竞赛项目从20项提升到100余项,每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数量从个位数增长到5%。学生累计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研究型项目共30项,获“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共5项,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86项,公开发表论文7篇,语言类人才实践能力强,创新潜能与国际视野逐步得到提升。
2.教学团队建设成果丰硕
团队以《语言学导论》课程建设为引领,成功获评省级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累计立项省级一流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3项,在省级课程思政及创新教学大赛中获奖7项,主持省级教学科研课题34项,其中国社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金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81篇,出版专著7部、培养“双师型”教师6人。教师个人获“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湘江青年社科人才”“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省级荣誉称号4项,以及校级“教学能手”“教学质量奖”“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8项。通过持续建设,团队教学质量与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语言类金课课程群落,共同构建了全流程深度融合的学习生态。
3.课程资源与模式辐射广泛
课程经验被7所高校采纳,在全国教学研讨会推介,获教指委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具有培养女性外语人才的特殊价值”。2019年以来,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35次,2024年在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课程建设作主旨发言,成果被广外等多校借鉴;长期参与省内教学评审与教改交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相关文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发表于《湖南社科》,教学事迹获《中国妇女报》《红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辐射广泛。
项目负责人:白蓝
团队成员:黄振华、蒋已兰、李杰英
(责任审核人:林彬晖 邹远志tsxxywlbb202510311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