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建·典型案例】面向产业 融合赋能 动态适配:“一向二融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日期:2025-10-25 10:19:54  打印本文


图1 商学院“一向二融三化”人才培养动态模式图


图2 湖南省双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移动课堂——走进新佳宜


图3 黄花数字贸易岗跨境电商人才实训营


图4 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实训截图


图5 商学院立德树人先进典型张波

本网讯(商学院 柳成荫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社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产业实践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精准供给中小微企业迫切需要的“一岗多能、数智化能力突出、适应岗位流动性大”的复合型人才。

直面这一时代课题,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自2019年合并组建以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与战略性布局。经过系统性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创新性地构建并全面实施了“一向二融三化”动态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面向区域“4×4”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一向) 为根本导向与逻辑起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二融) 为核心路径与关键驱动,以实现“五心教育”日常化、以赛促教规模化、教学过程工作化(三化) 为具体目标与成效体现,旨在打造一个能够动态适配产业发展、闭环反馈、持续优化的高质量商科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 主要做法与实施路径:系统设计与多维突破

(一) 坚守“一向”导向,建立专业动态优化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前瞻性

学院以区域“4×4”产业体系人才需求为导向彻底改变“闭门造车”式的专业设置惯性,建立了一套灵敏的产业需求响应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1.建立产业需求调研常态机制: 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对湖南省文化旅游、大健康、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企业进行调研,作为专业调整、课程体系重构的权威依据。

2.实施专业“转型升级”工程: 敢于“壮士断腕”,果断停止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财务管理专业招生,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契合智能财务趋势的数字经济方向;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向智慧物流工程转型,融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加速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面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深化;将数字经济专业作为“改革试验田”,全力打造其为专业转型发展的示范、产教融合的样板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通过这一系列“软着陆”式的优化调整,学院旨在将专业数量优化至5个左右,形成与区域产业体系同频共振、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

3.强化特色引领与一流建设: 对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凝练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冲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龙头引领效应。

(二) 深化“二融”路径,打破校企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1.产教融合:“四进四出”模式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四进”引活水: 系统性引入企业资源。一是开设“企业家讲堂”与“商学讲坛”,邀请近二十名企业高管、行业精英来校分享实战经验;二是推行“企业导师制”,聘请长沙二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亮等近50名行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职业规划与毕业设计;三是校企合作秉持共享理念,建设了数智人力、市场营销、企业运营模拟等14个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并与企业共建了27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当前面临的真实运营问题、营销策划案等作为课程设计、学期项目与竞赛主题,使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学习真本领。四是共建产业学院,与新道集团共建“数智商科产业学院”,系统培养学生数智化素养与技能;与九叶集团、抖湘公司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及直播实训基地,将企业完整的运营场景、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植入校园,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无缝对接。

“四出”练真功: 全方位推动师生融入产业实践。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兼职与实岗锻炼、毕业实习与认知实习、课程嵌入企业研学(移动课堂) 四种方式,确保学生在学期间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运营。2025年暑期,直播实训基地的留校学生就在企业导师“手把手”指导下,完整参与了选品、策划、直播、运营全流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专创融合: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课程融入: 要求所有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五心”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行“教学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课程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商业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

项目驱动: 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近三年立项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4项,覆盖学生百余人。涌现出“菁云职路”等优秀师生创业团队,其模式与成效被红网、中国妇女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竞赛锤炼: 将学科竞赛作为检验专创融合成效的“试金石”,建立竞赛与课程学分互换机制,激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数字营销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近五年累计200余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

师资保障:创新实施“四常行动”师资培养机制,要求45岁以下青年教师100%完成“常改项目申报书、常写学术论文、常备精品课程、常走企业实践”四项常态化任务。这一机制与教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通过《商学院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等制度保障落实,形成了重贡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导向。“四常行动”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使青年教师想事干事蔚然成风,成为推动专创融合的主力军。教师通过常走企业,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反哺教学与科研;通过常备课程,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专创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 落实“三化”目标,重塑育人流程,确保培养质量实效性

1.“五心教育”日常化,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学院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理念全方位融入育人体系。通过打造"商学年华•志愿服务队"育人实践品牌,组织师生志愿服务队近1500人次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其中"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实践团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依托"相约十点"辅导员平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设立"解忧铺"成长辅导室每学期提供辅导约300人次;结合重要节点开展诚信感恩教育,通过"书香班级"建设、专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氛围,有效引导学生将"五心"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

2.以赛促教规模化,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将学科竞赛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竞赛项目-毕业设计”的层级递进体系。通过规模化组织参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面和获奖率,更倒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师生互促、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

3.教学过程工作化,保障应用型人才特质: 全面贯彻OBE教育理念,在2022版和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推动实现“三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实“二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追求“二要”(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在企业运营模拟实验室、共建直播间等场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习题,而是真实的市场数据与商业挑战。

三、 经验成效与推广价值:成果显著与范式引领

经过数年的扎实建设与持续改革,“一向二融三化”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

(一)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学院在“一向二融三化”育人模式的系统实践中,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跨越。近三年,毕业生发展渠道多元、质量过硬,考研、升学、考公与高质量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不乏被中南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的学术新秀,以及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中铁十九局等优质单位的职场新人,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发展潜力。

在全面育人的氛围中,学院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典型代表:德育方面,米雪柔、刘宇风带领的“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实践团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张颖怡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蒋昱卿等3人获评“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专创融合方面,肖思嘉的“住美整理”创业项目获《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报道,陈静参与的“轻越弦”项目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铜奖,王威创办的电商公司承接“神舟”系列返回舱纪念徽章等国家级项目,张玥的“菁云职路”平台助力数千名弱势群体就业,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此外,学生在“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中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充分彰显了学院在思想引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方面的系统成效。

(二)专业建设与师资发展迈上新台阶

专业结构显著优化,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功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经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成为转型标杆。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近五年学院教师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及以上科研教学获奖12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7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建设省级一流课程9门。通过“四常行动”(常改项目、常写论文、常备课程、常走企业)的刚性要求与激励政策,青年教师成长为学院发展中坚力量,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三)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能级显著增强

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运行高效,成为区域知名的应用型商科人才孵化器。校长何旭娟在视察直播实训基地时,充分肯定了这一模式,并指出其为学生准备了走向社会“最好的创业行囊”并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学院承担的横向项目合同金额达350万元以上,多项咨询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彰显了学院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模式示范性与可推广性突出

“一向二融三化”模式成功破解了产教“合而不深”、专创“两张皮”等难题,形成了从需求感知到动态调整,从资源整合到质量输出的完整闭环。该模式已在学院内部所有专业得到成功实践,其理念与具体举措,如“四进四出”产教融合模式、“三化”育人路径等,对于同类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面向未来,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一向二融三化”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完善动态优化机制,在迎评促建的新起点上,持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商科人才贡献“女院商学”的智慧与力量。

责任审核人:严双 彭云飞 邹远志 林彬晖tsxxywys202510130000)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