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学与传播学院 周娇燕 于治红)在国家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指导方针,通过系统化改革与创新实践,构建起“质量文化引领、教学实战赋能、产教融合突破”的三维一体育人新格局,涌现出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成果。
一、筑牢质量根基:构建“五自”质量文化体系,形成持续改进闭环机制
学院高度重视审核评估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李迪、院长刘琼担任双组长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学院-专业-课程”三级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评估准备过程中,学院始终践行“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质量文化理念,通过定期举办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学质量标准学习研讨会,邀请黎大志教授、刘建琼教授等知名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全面提升教师的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学院将质量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了“计划—执行—检查—反馈—改进—再检查”质量闭环治理机制。这一机制在2025年春季学期的教学材料专项检查中得到充分体现,学院组织开展了三轮系统性检查,覆盖全部7个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材料,确保了教学文件与OBE理念的紧密结合。同时,学院实施教学大纲专业互查机制,促进了中文类、英语类、传媒类三大专业集群之间的理念融合与标准对齐。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三轮检查+专业互查”机制,打造高质量课堂生态
在教学常规建设方面,学院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本学期初,学院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学院组织实施的教学材料“三轮检查”机制颇具特色:首轮“教师自查”确保了个体层面的规范达标;次轮“专业自查”强化了专业内部的协同一致;末轮“学院复查”则从全院层面把控质量关口。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教学文件的规范性,更强化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学院建立了“听评研磨”四位一体的课堂改进机制。本学期1-5周,学院领导与教学督导组深入教学一线,完成了覆盖多专业、多课程类型的听课评课工作。在听课过程中,督导组不仅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更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例如,在观摩彭琪珺老师的《教育学》课程时,发现其采用的“问题链+小组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作为范例向全院进行推广。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部分课程问题,学院开展了“三级磨课”活动:首先是“教研室磨课”,由各专业组织教师进行同行评议;其次是“院级示范课”,邀请贺敏、李燕君等评分优异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最后是“专家指导课”,聘请校外教学名师进行精准指导。以《互联网思维》课程为例,通过三轮磨课,该课程成功构建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的三维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
三、突破育人模式:打造“格力班”产教融合品牌,实现“三链贯通”创新发展
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与湖南格力恒信智远贸易有限公司共建的“格力班”,已成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这个于2025年秋季正式启动的项目,是学院践行“共建、共管、共育、共赢”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度实践。
在机制设计上,“格力班”创新实施“双主体”领导与“双导师”制,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32位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联合导师团队。在课程体系方面,学院将《格力企业品牌文化》《格力产品场景化营销设计》《直播推销实战技巧》等企业定制课程,以模块化形式系统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些课程围绕“为格力产品开展直播营销”的真实项目展开,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深度依托学院的“IP创策与智能孵化实验室”,打造了集内容策划、智能拍摄、直播运营于一体的实战教学平台。首批84名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该项目不仅使学生受益,企业方也通过项目精准触达Z世代消费群体,实现了品牌年轻化与人才储备的双重目标。这一成功实践,标志着学院在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贯通的育人新生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面向未来,文学与传播学院将继续坚持“以评促强”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教学名师与优秀团队;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维度,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通过系统性的评建工作,文学与传播学院已建立起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与创新实践,不仅为审核评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学院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审核人:李迪 刘琼 邹远志 林彬晖 tsxxywld202511111917)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我校纪委赴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学习交...





